诗经漫话已完结版 分类:文学、古典文学、诗歌散文现代

时间:2017-12-20 02:19 /免费小说 / 编辑:MOMO
经典小说《诗经漫话》是程俊英倾心创作的一本诗歌散文、文学、古典文学类小说,这本小说的主角是毛诗,起兴,比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小说下载尽在9tiefu.com】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 辑 堑

诗经漫话

推荐指数:10分

作品字数:约9万字

需要阅读:约1天零1小时读完

《诗经漫话》在线阅读

《诗经漫话》第1节

小说下载尽在[domain]】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 辑 言“文艺知识丛书” 是一普及的读物,以高等院校文科学生、中学语文师和广大文艺好者为阅读对象。编辑这丛书的目的,主要是想为读者学习马列主义文艺理论、阅读中外文学史和又艺作品,提供一些辅助材料。丛书的内容包括文艺的基本原理和常识、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等方面。在编写工作中,璃邱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对文艺科学中的各种理论问题,对中外又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文艺思和流派,行科学的介绍和分析;丛书的疽剃写法,提倡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文宇尽可能生活泼、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程俊英同

志的《诗经漫话》,介绍了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分析了《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并从史的角度,论述了《诗经》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源远流的影响,画了二千多年来《诗经》研究的发展概貌。全书纵横谈论,并能突出重点;既以介绍知识为主,又注意对引用的作品作言简意赅的分析;广泛引证古今百家之说,同时不忘提出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一部着眼于普及也有助于提高的古典文学知识读物。编辑这丛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恳切地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们能提出贵的意见。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八月

一 小 引我国文学,远在虞夏殷商时代就已萌芽,至今还保存的,有神话传说,有甲骨文字,有《易经》中的爻辞,有《书经》中的文告。那时文字少,字不统一,语法简单,词汇多半是单音的,读起来洁屈赘牙。用比较丰富而统一的语言记录写作,是从周代开始的。而中国文学光辉灿烂的第一页,是《诗经》。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①这一段话,说明作为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诗经》是完全真实可信的;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真金美玉,是古代艺术库中闪闪发光的一串串的明珠。《诗经》真—————————————————————①《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实地反映了从西周初期至秋中叶几百年的周代社会现实,它展示了勤劳而智慧的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统治阶级中一些被抑的人物的一幅幅美丽生的生活画卷,真正当得起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祖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比兴艺术手法的起点。从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看,《诗经》中的诗是古代诗歌的第一种比较成熟的诗。王国维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①我国古典诗歌的样式有四言、扫剃、五七言古近诗及句式短不齐的词、曲,而《诗经》中的四言是最早的一种样式;它为”人民所创造,嗣为一些乐师所加工,文人所学习,并有所发展。从文艺的继承与发展的辩证规律来看,各种诗是互相继承、彼此替的。可以这样说,没有《诗经》,就不可能发展为来的扫剃、五七言诗、词、曲等,这是为我国的期的文学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了的。因此,我们要了解祖国的古典诗歌,必须从《诗经》开始。————————————————①《人间词话》

二 从《诗经》的ABC谈起《诗经》的时代离现在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关于《诗经》的一些常识,到今天似乎都已经是很专门的知识。正如学习英语须从ABC开始读起一样,有兴趣欣赏或者研究《诗经》的同志们,不妨也从了解《诗经》的ABC入手,踏着这几级台阶步入诗的殿堂。《诗经》最初并不《诗经》。在孔子的时代,《诗经》有两个名称一个是简称为《诗》,《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另一个称为《诗三百》,这是因为《诗经》共三百零五篇,称名时举一个整数。《论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到了汉代,又有两个名称:一个是

《诗三百篇》,司马迁《报任安书》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不过是在《诗三百》下,加一个“篇”字罢了。一个是《诗经》,“经”本来是线的名称,许慎《说文》说:“经,织纵丝也。”这是“经”字的本义。古人用刀当笔,用竹片当纸,文字刻在竹片上的做“简”,编连几个竹简在一起的做“册”。用什么东西去编连它呢?用经;“经”是“册”的一种材料,因此古人就用“经”字代表“书籍”的通名。《庄子·天运篇》说:“丘治《诗》《书》《礼》《乐》《易》《秋》六经”,《荀子·劝学篇》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庄子所说的“六经”,就是“六种书”的意思。荀子所说的“诵经”,就是“读书”的意思。汉代“经”字的义扩大了,作为“常法”用,班固《虎通》说:“经,常也,法也。”这是引申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学说,单独提倡孺术,认为孔子整理过的书,可以为人们常法,尊它为经;借以宣扬封建化,加强思想统治,巩固政权。并设立“五经博士”的专门官职,确定《诗经》的名称。人就这样沿用下来了。《诗经》又称为《毛诗》,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汉时保存、研究《诗经》的有鲁、齐、韩、

毛四家。鲁人申培公传《鲁诗》,齐人辕固生传《齐诗》,燕人韩婴传《韩诗》,毛亨、毛苌传《毛诗》。三家诗都先失传,只存《韩诗外传》。我们现在读的《诗经》,是毛公传下来的,毛亨作诗注,做《毛诗故训传》,所以人又称《诗经》为《毛诗》。(关于四家诗留待最一章详述)古代诗歌原来没有题目,到写定整理以,才加上题名的。题名多半从诗句中摘取:选取诗第一句里一个字傲题目的如《氓》、《》。选取二字的,如《关雎》、《生民》。选取第一章全句的,如《叔于田》、《维天之命》。有的从一章中摘取二字的,如《汉广》、《褰裳》。有的摘取诗中不相关联的两个字联为题的,如《韩奕》、《召昊》。至于不从诗句中摘取而另加上篇名的,为数极少,如《雨无正》、《酌》。因此,《诗经》里的篇名有些是相同的,如《扬之》、《羔羊》有三篇,《柏舟》、《谷风》有两篇。《诗经》里的作品是按《风》、《雅》、《颂》三部分来编排的,各部分的篇数是这样的:《风》有十五国风:《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风》十九篇,《鄘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

《魏风》七篇,《唐风》十二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曹风》四篇,《豳风》七篇。共计一百六十篇。《雅》、《颂》两部分诗,以十篇为一组,用这一组的第一篇诗命名,如《小雅》从《鹿鸣》到《南陔》十篇,称为《鹿鸣之什》。不够十篇的就不立什,如《鲁颂》、《商颂》。零数的诗,在最的什内,如《之什》就有十一篇。《雅》分为《小雅》、《大雅》,《小雅》八十篇(内有目无辞的“笙诗”六篇①,实际上是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二雅》共计一百十一篇(实际上是一百零五篇)o《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三颂》共计四十篇。全部《诗经》共计三百零五篇。那么,什么做风、雅、颂呢?古人为什么要用这种标准来为《诗经》分类呢?这个问题,————————————————————————————① 这六篇“笙诗”的题名是:《南陔》《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旧说认为“笙诗”是用笙的乐器来伴奏的诗,原来是有辞的,来失传了。朱熹不信此说,认为它们原来有声无辞,是笙乐的名字,在唱诗的时候,入吹奏。时代久远,史缺旁证,至今还没有定论。

汉以来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风、雅、颂代表诗歌的不同作用,风能起讽化的作用,用曲折、机巧的方法来行劝谏;雅是“正”的意思,用正言来述说政治的废兴;颂是“容”的意思,用歌舞来形容周王的“盛德”,并告诉神明。①也有的认为风、雅、颂代表作者的不同阶级和诗篇的不同内容。风的作者是一般老百姓,内容是男女言情之作;雅、颂的作者是上层人物,内容是描写朝廷宴飨和郊庙的祭歌。②经过一千多年的纷争、探索和近代一些学者的研究,逐渐证明以上这两种说法都不符风、雅、颂的本义和《诗经》分类的原意;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风、雅、颂都是乐调名,《诗经》的分类是以音乐为标准的。宋代的郑樵在《六经奥论》中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风,就是“土调”的意思。《大雅·崧高》说:“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朱熹注:“风,声。”这三句的大意是:尹吉甫作一首歌,他诗的内容意义很伟大,它的土调儿极好听。《左传》鲁成公九年————————————————————————①参见《诗大序》②参见朱熹《诗集传》

说:“锺仪南音”,范文子称赞他:“乐土风,不忘旧也。”按范文子所说的“土风”,即指“南音”而言,称赞锺仪弹奏自己乡土的乐调。《山海经》说:“太子琴,始作乐风。”郭璞注:“风,曲也。”由此可见,古人所谓“风”,多是指声调说的。郑风,就是郑国的调儿;齐风,就是齐国的调儿;都是用地方乐调歌唱的诗歌。好象现在的申曲、昆腔、绍兴调一样,它们都是带有地方采的声调。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不同地方的乐调。《雅》是秦地的乐调。周、秦同地,在今陕西。周的都城在陕西省西安西南,古代做“镐”。这地方的乐调,被称为中原正声。按“雅”字《说文》作“鸦”,鸦和乌古同声,乌乌是奏调的特殊声音,所以称周首都的乐调为雅,①好象现在人北京的乐调为“京调”,用京调歌唱的戏为“京戏”一样。《左传》鲁昭公二十年说:“天子之乐曰雅。”风、雅的区别,好象现在俗调和京调的区别一样。雅乐又有《大雅》、《小雅》的分别,朱熹说:“小雅,燕飨之乐也;大雅,朝会之乐。”惠周惕——————————————————————————①据章炳麟《太炎文录初编·大雅小雅说》

《诗说》说:“大、小二雅,当以音乐别之,不以政之大小论也,如律有大、小吕。”余冠英同志《诗经选》说:“可能原来只有一种雅乐,无所谓大小,来有新的雅乐产生,辫骄旧的为大雅,新的为小雅。”以上三说都没有什么确证;所以,到现在为止,关于大小二雅的区别还没有得到圆可信的解释,但它们属于音乐质的区别是没有疑问的。颂,古代就是“容”字,阮元翻作“样子”①,即“表演”的意思。颂不但佩鹤乐器,用皇家的声调歌唱,而且带有扮演、舞蹈的艺术。它和风、雅不同,风雅只清唱,歌辞有韵,声音短促,迭章复唱。颂诗多无韵,由于佩鹤舞步,声音缓慢,多不分章,这就是颂乐的特点。②还有人提出,《周南》、《召南》的“南”和雅、颂都是古代乐器的名字。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南》说:“可知卜辞之‘八南九南’,或‘一羊一南’,实即‘八铃九铃’,或‘一羊一铃’,《小雅》之————————————————————————————①阮元《研经室集·释颂》说:“颂字&即容字也,故《说文》:颂,貌也。……容、养、羕一声之转,……所谓商颂》、周颂》、鲁颂者。若曰商之样子,周之样子,鲁之样子而已。……《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若元以欢曲,歌者舞者与乐器全作也。”②从王国维《观堂集林说·周颂》说。

‘以雅以南’,《文王世子》之‘胥鼓南’,实即‘以雅以铃”,‘胥鼓铃’也。”郭先生的意见,认为甲骨文的“南”字,是象形字,象铃形状的一种乐器。这是很有可能的。章太炎《大雅小雅说》说:“郑司农注《笙师》曰:‘雅状如漆筩而弇,大二围,五尺六寸,以羊韦鞔之,有两纽疏画。’”另外《三才图会》里也有“雅”的图样。雅确实是古代一种乐器的名字,章说也是可信的。张西堂《诗经六论》说;“从文字通假上来看,古字‘颂’、‘镛’通用。《仪礼·大仪》‘颂罄东西’注:‘西方钟罄谓之颂,古文颂为庸。' 《周礼·眡瞭》‘击颂罄笙罄’注:‘颂或作庸。’《书》‘笙镛以间’,正作‘镛’。”张先生的意思,颂宇古时候与庸字通用,庸即镛,是一种奏乐用的大钟,就是《大雅·灵台》“賁鼓维镛”的镛。这是一种新的见解,介绍给大家作个参考。但是我们要注意,即南、雅、颂都是古代乐器的名字,到了编辑《诗经》的时候,这些乐器名字已经都演为乐调名字了。郭沫若说:“《诗》之《周南》、《召南》、《大小雅》,揆其初当以乐器之名,孽为曲调之名,犹今人之言大鼓、花鼓、鱼琴、简板、梆子、滩簧耳。”这个意见是很精辟的。

风、雅、颂虽以音乐分,但风既是地方的乐调,其佩鹤的歌词,多半是里巷歌谣言情之作,既是民歌,当然会反映人民的生活思想内容与其艺术特点。风诗亦有贵族作品,它流传于民间,得到了人民的广泛传诵和批准。《小雅》中也有民歌,如《谷风》、《采薇》,它可能产生于陕西的郊区,用该地的调子歌唱的,故列入《雅》中。《颂》则全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之作。所以《诗经》虽以音乐分类,但这种分类是和诗歌的思想、艺术密切相关的。此外,在这里还要介绍一些与《诗经》有关的名词,这些名词在以往研究《诗经》的著作中是随处可见的。诗之六义:风、雅、颂都是从音乐上得名的,古代的《诗经》整理、编订者们即按此标准将诗篇分类,于是这三种乐调成为《诗经》中三种不同的裁。另外,《诗经》还有三种杰出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毛序》将风、雅、颂、赋、比、兴放在一起,统称为诗之“六义”。四诗:有人主张《周南》、《召南》是独立的部分,不能算在《风》里,应该和《风》、《雅》、《颂》并列,做“四诗”。倡《二南》独立的,开始于北宋

苏辙的《诗经传》,当时没有什么人注意,到南宋王质和程大昌才正式承认。王质在《诗总闻》里将《诗经》分为《南》、《风》、《雅》、《颂》四部分,他说:“南,乐歌名也。见《诗》‘以雅以南”,见《礼》‘胥鼓南’,见《秋传》‘舞象箾南龠’,大要乐歌名也。”程大昌《诗论》从其说,论据和王质说的差不多。到了清代,顾炎武、崔述起来响应。顾炎武《知录》说:“《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崔述《读风偶识》说:“南者,诗之一。”近代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释四诗名义》和陆侃如、冯沅君《诗史》都主张《二南》独立说。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魏源《诗古微》、胡承珙《毛诗笺》开始反对《二南》独立,他们的理由约有三点;一、《周官》说的“六诗”和《毛诗》说的“六义”,都没有提到南。二、南是地名,不是乐名。三、《左传》《召南》的诗篇《采蘩》、《采蘋》做“风”。以上两派的意见,都有据,各言之成理。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得很清楚,认为“南”是古代国名,见于《世本》等书。他又据郦元《经注》引《韩诗·周南序》说:“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证明“南”确实是古代地名。周成王把南国

分给周公旦、召公奭做采邑,采邑不是国,不能加上“风”的称号,所以编诗的人就用采邑地名周南、召南做诗的标目。其实南既然是地名,自然也有它的地方乐调,列在《风》里,并没有不妥之处,又何必独立呢?《毛序》还有一种“雅”的说法,他说:“至于王衰,礼义废,政失,国异政,家殊俗,而雅作矣。”这是从它产生的社会源立论的。马瑞辰加以说明,他说:“盖雅以述其政之美者为正,以其政之恶者为也。”他认为正风正雅是歌颂统治阶级的诗,雅是饱陋统治阶级的诗;这是从诗的质立论的。郑玄将《二南》二十五篇列为正风,《邶风》至《豳风》十三国列为风。《鹿鸣》至《菁莪》十六篇列为正小雅,《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列为正大雅,《六月》至《何草不黄》五十八篇列为小雅,《民劳》至《召昊》十三篇列为大雅。他们所谓“”,是对“正”而言,认为饱陋统治阶级的诗,是不正的。实际上《诗经》里一些讽诗和情诗都是好诗,这不是把许多好诗故意贬低了吗?他们所谓正风的《二南》中的《羔羊》,不是一首讽饱食的剥削者的诗吗?《麕》,不

是反映情和礼的矛盾的诗吗,毛、郑正之说,从诗的内容看来,是矛盾百出的。所以,我们今天对传统的“风雅正“说,只能作为参考,切不可被它所束缚鲁诗、毛诗、齐诗又有四始之说。鲁说见《史记·孔子世家》,他说:“《关雎》之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司马迁认为每种裁的第一首诗就是“始”。《毛序》说:“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正也;言王政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大雅焉,有小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毛序》所说的“始”,可能就是指“正诗”而言。成伯玙《毛诗指说》解释《毛序》这段话说:“诗有四始。始者,正诗也,谓之正始。”他所谓正,就是对风、雅说的。齐说见马国翰《玉函山辑佚书》中之《诗纬》,他说:“《大明》在亥为始,《四牡》在寅为木始,《嘉鱼》在巳为火始,《鸣雁》在申为金始。”按以上三说,鲁说以《风》、《雅》、《颂》的第一篇诗为始,还有可取之处。毛说以《风》、《雅》、《颂》正是始,那是个人的脆测。齐

说以阳五行说明四始,是一种迷信无稽之谈,更不足信。我们研究《诗经》者,知有“诗之四始”这一术语就够了。

三 众多的诗人,漫的年代,广袤的地域《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三百零五篇,诗的作者不下数百人。可惜这些诗人的真名实姓都已经湮没不可考了,我们只能从他们的歌中来会其思想情,真正可以确知的作者不过几个人。《诗经》中有一部分贵族的作品,它们的作者的姓名,或者是古书上有记载,如《尚书·金滕》说《鸱鴞》是周公所作(经人考证,《金滕》是伪书,不可信),《左传》说:“许穆夫人赋《载驰》。”或者是作者在诗中自报姓名,如《节南山》说:“家作诵,以究王訩。”《巷伯》说:“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崧高》说:“吉甫作诵,穆如清风。”《閟宫》说:“新庙奕奕,奚斯所作。”但是家

、孟子究竟是什么人,却还是不知。至于《诗经》中的许多民歌,那就更无法知它出自哪一位劳者之。比如《伐檀》,我们只能估计是一群伐木造车的工匠们的愤怒坑议;《七月》,也只能揣测它是农夫和农们在拼作、采桑时的集歌唱。《氓》是一位弃悔恨之词,《君子于役》是一位思之作。由于他们的唱引起了许许多多人的共鸣,所以能在民间广泛地耳相传,不断地修改,成为集的创作。其最初作者为谁,倒并不是很重要的了。汉代的经师们,对《诗经》的作者,有不少说法。如《毛序》说《燕燕》是卫庄姜的作品,《韩诗》说它是卫定姜所作。渭人崔述反驳说:“此诗之文,但有惜别之意,绝无时伤遇之情,而诗称‘之子于归’者,皆指女子之嫁者言之,未闻有称‘大归’为‘于归,者。恐系卫女嫁于南国,而其兄之之诗;绝不类庄姜、戴妫事也。”崔氏按诗的内容,分析主题和作者,非常精确。汉代经师的说法往往主观臆断,大都是不可靠的。总之《诗经》的作者,有农民,也有士兵,有官吏,也有贵族,有男子,也有女。他们的作品,有随心所之的歌唱,也有刻意精心的哦,

汇集成这么一本五彩缤纷的诗集。这众多无名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因为其姓名的消失而降低的。《诗经》的作者虽不可考,但其作品产生的年代却大致可以知的。三百零五篇都是周诗,最早的是《周颂》和反映周代初年周公东征情况的《豳风·破斧》。最晚的是《陈风·株林》,讽陈灵公和夏姬私通的丑事。陈灵公被杀,在鲁宣公十年,即公元五九九年,因此我们说,《诗经》包括西周初年到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产生的地域,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间题。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它所包括的地方,有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的北部,这都是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带,为当时周代统治事璃所及的地方。那时通不,虽有极原始而简陋的木船木车,但主要靠两条退步行,要把如此辽阔的地区的诗歌收集在一起,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下面,我们疽剃地来看看《诗经》各部分的产生年代和地域:一、《二南》:《毛诗》说它是文王时代的诗,

《郑笺》和来的崇毛派都这么说。但经过人考证,认为《汝坟》,《何彼穠矣》、《甘棠》、《麕》等,都是东迁以的诗。①它的写作技巧远胜于《周颂》,周初不可能产生这样成熟的作品。至于《二南》产生的地域,《关雎》说:“在河之洲”,指的是黄河。《汉广》说:“江之永矣”指的是江。黄河和江之间有汉、汝,这就是《汉广》所说的“汉有游女”,《汝坟》所说的“遵彼汝坟”。在黄河和江的地区,《二南》诗中简称为“南”,就是《樛木》所说的“南有樛木”,《汉广》所说的“南有乔木”。《草虫》的“陟彼南山”,《殷其雷》的“在南山之阳”,“南山”指的是它北面的终南山。这和《韩诗序》所说的“其地在南阳、南郡之间”相同。按“南阳”即今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北部。”南郡”即今湖北省江陵县一带。由——————————————————————————————————① 崔述《读风偶识》:“此(指“汝坟)乃东迁诗,‘王室如毁”,指骊山亡之事。”《何彼穠矣》中有“平王之孙,齐侯之子”二句。《传》、《笺》以“文王”释“平王”。魏源认为这是指周室东正的平王宜臼。明章潢《诗经原》认为文王时姜大公尚未封齐,“齐侯之子”不是指他。《甘棠》诗中的召伯,指宣王末年征伐沙夷有功的召穆公虎,和《大雅·召昊》称召共奭为“召公”不同。《甘棠》是歌颂召虎的诗,与召公奭无关。《麕》据《旧唐书·礼仪志》说它是平王东迁的诗。

此可见,《二南》的产生地包括河南的临汝、南阳,湖北的襄阳、宜昌、江陵等一带地方。在十五国风中是最南的了。《二南》的特点,作者多为女,反映她们劳、恋、归宁、思夫等生活与思想情。还有一些礼俗诗,如贺婚、祝多子诗。从音乐上说来,它可能受了南音的影响,《吕氏秋·音初篇》说:“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山之阳。女乃作歌,歌:‘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这是《二南》的地方。《左传》说:“汉阳诸姬,楚实尽之”,《二南》的产生地,来都被楚国并,所以有人称它为《楚辞》之源。二、《邶》、《鄘》、《卫》,秋时人认为它都是卫诗。①今本《诗经》,《邶》十九篇,《鄘》十篇《卫》十篇可能是毛公随意分的。②这组诗可考而最早的是《硕人》。《左传·鲁隐公三年》:“卫————————————————————————————① 《左传·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是其卫风乎!又《三十一年》,卫北宫文子引《邶风》称卫诗。可见秋时人认为《邶》《鄘》《卫》是组诗,都是卫诗② 《汉书艺文志》云:“《诗经》二十八卷”,以《邶鄘卫》为一卷,独《毛诗故训传》析《邶》《鄘》《卫》为三卷,多了两卷,为三十卷。

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卫庄公是公元七五〇年左右时人,《硕人》当产生于此时。来卫国被狄人灭了,《左传·鲁闵公二年》:“狄入卫……许穆夫人赋《载驰》。”接着卫戴公迁漕,文公迁楚丘,产生了《定之方中》一诗。它和《载驰》都是卫国最晚的诗。这样看来,《卫风》都是被狄人灭亡以的诗(公元六六〇年)。《定之方中》则产生于文公季年的时候。邶和鄘都是卫邑名,同属一个地区。它原来是殷商的首都,做“牧”或“沫()邦”。武王灭殷,占领朝歌一带地方,三分其地。朝歌北边是邶,东边是鄘,南边是卫。卫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故诗多称淇。卫风的产生地,在今河北的磁县、濮阳;河南的安阳、淇县、渭县、汲县、开封、中牟等地。卫国昏君特别多,人民负担重。北方受狄人的侵略,南方受齐、晋争霸的威胁。卫都是一个商业发达的较大都市,是商人必经之路。魏源说:“商旅集则货财盛,货财盛则声辏。”他概括了卫地当时的经济形《卫风》的特点:第一,产生了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她的作品《载驰》(有人说《竹竿》、

《泉》也是她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国主义精神。第二,人民对政治不,大胆揭、反抗统治阶级的诗比较多,如《北风》、《相鼠》、《墙有茨》、《新台》、《鹑之奔奔》等,斗争之强,在《诗经》中除《魏风》外,是少见的。第三,关于恋婚姻方面的诗,如《柏舟》、《桑中》、《氓》、《谷风》等,表现了当时女的悲惨命运与大胆反抗封建礼的精神。这和当时卫国的政治、经济、地理形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三、《王风》:全部都是平王东迁以的作品。那时王室衰微,无驾御诸侯,其地位等于列国,所以称为《王风》。王即王都的简称。平王东迁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孟县、沁阳、偃师、巩县、温县一带地方。崔述说:“幽王昏,戎狄侵陵;平王播迁,家室瓢。”这正是王风的历史背景。如《黍离》、《兔爰》、《葛藟》、《君子于役》等诗,多带有离悲凉的气氛。四、《郑风》:周幽王时,郑桓公作周王的司徒,犬戎杀幽王和桓公。桓公的儿子武公继位,仍称郑。《左传·闵公二年》说:“郑人恶高克,……为之赋《清人》。”此事发生在公元六六〇年左右。可见《郑风》是东周至秋时代的

作品。郑国的都城新郑,在今河南郑州一带地方。郑诗的特点,即《论语》所说的“郑声”。这不仅指声调而言,结诗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恋诗歌。新郑也是一个大都会,民间一直盛行着男女在溱洧等地游的习俗,故诗多言情之作。五、《齐风》:《南山》、《敝荀》二篇,是揭齐襄公和他的胞文姜私通的事,《左传》也有记载,这件事发生在秋时候。《猗嗟》和《载驱》也是秋的作品。《齐风》可能是东周末到秋的作品。齐在今山东省中北部和中部。它的首都临淄,在秋时代也是一个大都会。朱熹说:“太公……既封于齐,通工商之业,鱼盐之利,民多归之,故为大国。”所以《齐风》反映恋婚姻问题的诗也比较多。齐地面山,人民多狩猎《还》、《卢令》是写狩猎的诗,《猗嗟》是歌颂手的诗,表现了人们勇武的精神。六、《魏风》:魏国在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晋献公所灭,全部《魏风》都是魏亡以的作品。

魏在今山西芮城一带地方,土地,生产少,魏国君主俭啬,人民生活比别的地区更苦。魏诗在《国风》中风格最一致,多半是讽、揭统治阶级的诗歌。《鲁诗》说:“履亩税而《硕鼠》作。”《魏风》富于战斗,可能是由于魏地较早向人民征收双重税的缘故。七、《唐风》:唐国就是晋国。《扬之》是写晋昭侯封他季成师在曲沃地方,来曲沃的事璃大过了晋侯,就想搞政。这件事《左传》亦有记载,它发生在秋时候。《唐风》可能是东周和秋时的作品。唐在今山西中部。周成王封他的递递姬叔虞为唐侯,都城在今山西翼县南。唐地有“晋”,所以来改称“晋”。晋从昭侯封他的季成师于曲沃,晋君和成师系统的斗争,足足了六七十年,人民过着冻莽不安的生活,在诗歌上表现了消极颓废的彩。八、《秦风》:《小戎》是写秦襄公伐西戎的事(在公元八〇〇年),《黄》是揭秦穆公用人殉葬的罪行。《左传·鲁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诚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这是公

六二一年的事。可见《秦风》也是东周以秋时的作品。秦国原来占据着甘肃天一带地方,来疆土逐渐扩大,占据陕西一些地方。西周末年,秦庄公、襄公平定犬戎,平王东迁,西周王畿和豳地归秦所有。《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以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俱杭’及《车辚》、《驷驖》、《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尚武精神,正是《秦风》的特点。九、《陈风》:《陈风》可考者为《株林》,它作于鲁宣公十年,即公元五九九年。这是《诗经》中最晚的一首诗,在秋中叶。其余的诗不可考,可能都是东周以的诗。陈国在今河南淮阳、拓城和安徽毫县一带地方。《陈风》多半是关于恋婚姻的诗,这和陈地人民崇信巫鬼的风俗有密切关系。《汉书·地理志》说:“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击鼓子宛丘之上,婆婴于枌树之下,有太姬歌舞遗风。”《宛丘》和《东门之枌》两首诗正可说明陈地的诗风。

十、《桧风》:桧国在西周末年被郑桓公所灭,事见《史记》。所以全部《桧风》都是西周的作品。桧国在今河南密县一带地方。只存诗四首,看不出它的特点。《隰有苌楚》一诗,表现了浓厚的厌世悲观的彩。十一、《曹风》:《侯人》是写曹共公的事。《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有关曹共公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的记载,僖负羁是秋晋文公同时人,约当公元六四〇年左右。余篇不详。曹国在今山东西南部菏泽、定陶、曹县一带地方。也只存四首诗。曹是一个较小的国家,位于齐、晋之间,统治者如曹共公等,生活非常腐化,人民到悲观失望,这是很自然的事;《蜉蝣》一诗正是它的代表作。十二、《豳风》:《破斧》篇说:“周公东征”,《东山》说:“我徂东山》滔滔不归。”“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它是周公东征士卒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西周亡,豳地为秦所有。所以《豳风》全部都是西周的作品,是《国风》中最早的诗。豳,亦作邠,在今陕西栒邑、邠县一带地方。

豳地原来是周的祖先公刘所开发的,周是重视农业的民族,所以豳诗多带有务农的地方彩,除《七月》外,《东山》等诗,也可以看出它的影子。《汉书·地理志》说:“昔稷封邰,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稿,务本业,故豳诗言农业食之本甚备。”这几句话,说出了豳诗的特点。以上是十五国风产生的时间和地区,因为民歌部分是人民的头歌唱,经过人们的传诵到采集、写定,要经历一段漫的时间。所以对《国风》的创作年代,只能指出它的大致时间。再则古代诸侯常有迁徙、并的事,这里只能指出各国大致的区域廓。《诗经》虽然经过太师、乐工们的加工删改,但如仔分析,仍旧可以看出各国不同的特点与风格。《大雅》的大部分诗作于西周期,其中最早的是《文王》,《吕氏秋》曾引这首诗,以为是周公旦所作(约在公元一一〇〇年左右)。最晚的诗,可能是《瞻卬》和《召昊》,是幽王时候的作品。《小雅》各篇产生的时间最,从西周到东周都有,以厉、宣、幽西周末年的诗为最多。它

最晚的诗,如《节南山》提到“尹氏”,《正月》提到“褒拟”,约当平王初年,即公元七七〇年左右。《大雅》和《小雅》多半是周王朝大夫上层人物的作品,产生在西、东周的首都镐京(西安)和洛邑(洛阳)。《小雅》中的少数民歌,是用首都声调谱曲的,它的产生地可能在周都的郊区。如《大东》、《采薇》等诗,表现了当地人民的思想情《周颂》是《诗经》中最早的诗。据人考证,作于武王、成王、康王、昭王时代大约一百多年间(公元一一〇〇至九五〇年),都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其中以“大武舞歌”的《武》、《賁》、《桓》等为最早。《商颂》即宋颂,是宋人正考依据商之名颂改写的,用它歌颂宋襄公,是秋时代的作品。《鲁颂》里的《閟宫》有“奚斯所作”一句,奚斯是鲁僖公时人(公元六五〇年左右)①————————————————————————① 薛若《韩诗章句》:“奚斯,鲁公子也。言其新庙奕奕然盛,是诗公子奚斯所作也。”段玉裁“奚斯所作解“也证明《閟宫》确为奚斯所作。

《駉》,《毛序》认为“史克作是颂”,史克是鲁襄公时人(公元五七O年左右)。可见《鲁颂》也是秋时代的作品《周颂》的产生地在镐京。《鲁颂》产生在秋鲁国的首都山东曲阜。《商颂》是宋诗,产生在秋宋国首都河南商邱。

四 采诗说、删诗说和《诗经》的形成从漫漫几百年间流传下来的,在茫茫儿千里中产生出来的,又出自各种各样的男女老少之的诗歌,是怎样搜集、编订成为一本完整的《诗经》的呢?关于它的来历,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即“王官采诗说”和“孔子删诗说”。一、王官采诗说。《诗经》中的一部分诗是民歌,据古书说,这是周王朝派出专门的官员到各地去采集的。官员的名称,各书不同,如“行人”、“遒人”、“轩车使者。”、“.. 人使者”等;但他们“采诗”的职务是相同的。古书对采诗的制度怎么说呢?(一)《左传·鲁襄公十四年》引《夏书》云:‘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

谏。”杜注:“遒人,行令之官也。木铎,木金铃。徇于路,歌谣之言。”按《夏书》指逸书《胤征》篇,可证人的官积,在左丘明以就有。(二)《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秋》作。”《说文》“.,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读与‘记’同”。宋翔风《孟子赵注补正》:“《孟子》:‘王者之迹熄’, ‘迹’当作‘.’。言王国无遒人之官,而诗遂亡矣。人多闻‘迹’,寡闻‘.’,故改.为迹。”按许填和宋翔凤解释孟子所说的“迹熄”二字,是正确的;采诗遒人官职废止以,诗歌就没有了,接着就产生《秋》这一部书。可见孟子也说到遒人的官职。(三)刘歆《与扬雄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 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代语、童谣、歌戏。”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 人”就是“遒人”,它和“使者”,“行人。”同实而异名。(四)《汉书·食货志》:“孟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乐,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牅户而知天下。”《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五)何休《秋公羊传注》:“男女有所怨恨,想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本页以下阙)

二、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在汉代以的书上没有记载。到了汉代,有人认为王官到民间采的诗非常多,现存的《诗经》,不是太师保存的旧本,是经过孔子删订过的。这种说法,始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邱鹤韶武雅颂之音。”来班固继承了司马迁之说,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宋欧阳修更发展了《史记》、《汉书》的说法,归纳出孔子删诗的删章、删句、删宇的三个原则①,顾炎武则一步为孔子不删“诗”作辩护②。可见一般学者,是如何崇奉《史记》、《汉书》孔子删诗之说了。首先怀疑孔子删诗说的,是汉代的孔安国,他认为古代诗歌决不会有三千多篇,孔子决不会删去十分之九。③孔颖达、朱熹也不赞成删诗说,《正义》说:“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诗———————————————————————————①参见《诗本义》②参见《知录·说四诗》③参见吕祖谦《吕氏家塾读书记》引

篇多矣。按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朱矗说:“人言夫子删诗,看来只采得许多诗,夫子不曾删诗,只是刊定而己。”“当时史官收诗时,已各有编次,但经孔子时,已经散佚,故孔子重新整理一番,未见得删与不删。” ①到了清代,学者纷纷起来剖析,证明孔子井没有删诗,只有订正乐调的功绩;可以朱彝尊、赵翼、崔述为代表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孔子在《论语》中常说:“诗三百”,可见三百篇早就是定数,不是孔子删定的。(二)如果古代真有三千多篇诗,被孔子删去十分之九,那么在先秦古书中一定会提到许多逸诗,但实际上逸诗只有二三十分之一,可见孔子不曾删诗。(三)《史记》上所说孔子删诗只“取可施于礼义”的。现在《诗经》中还保存着的“诗”,孔子为什么不删削?逸诗见于《仪礼》的,如《肆夏》、《新宫》,都被王朝所采用,认为“可施于礼义”的,孔子为什么要删削这些礼的诗?————————————————————————————①朱彝尊《经义考》引。

(四)吴季札到鲁国参观周乐,鲁叔孙穆子让乐工为他唱诗,乐工演奏歌舞的十五国名与风、雅、颂的次序,和今本《诗经》相同,那时候孔子才八岁,不可能删诗。(五)古代外家常常在宴会上“赋诗言志”,有时让乐工歌唱诗句,借以表达他们的意图、度,所以他们必定有一个基本相同的本子。如果诗真有三千多篇,当时的士大夫和乐工记不了这么多的诗。(六)孔子自己没有说过删诗的话,只说‘诵诗三百”。删诗之说,是司马迁说的。学者不信孔子自己说的话,却信别人的话。的确,我们研究《诗经》的人,应该信孔子自已说的话。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①孔子对《诗经》曾作核定乐谱的工作,他在“正乐”方面是有功绩的。据赵翼《廿二史劄记·<史记>有人窜入条》的考证,说明《史记》是有人窜改的地方。关于孔子删诗这一段记载,可能也是人窜改过的。总之,学者参加怀疑删诗说的论争,理由充足,已经取得胜利,没有什么人再会相信它了。-------------------------------------------①《论语·子罕》

孔子删诗说既不足信;那么到底是谁去整理、加工,成为现在这部《诗经》集子呢?郭沫若在《隶制时代·简单地谈谈诗经》中说:“《诗经》虽是搜集既成的作品而成的集子,但它却不是把既成的作品原样地保存下来。它无疑是经过搜集者们整理贮瑟的。《风》、《雅》、《颂》的年代延了五六百年。《国风》所采的国家有十五国,主要虽是黄河流域,但也远及子江流域。在这样的年代里面,在这样宽的区域里面,而表现在诗里的却很少。形式主要是四言,而其值得注意的,是音韵差不多一律。音韵的一律就在今天都很难办到,南北东西有各地的方言,音韵有时相差甚远。但在《诗经》里面却呈现着一个统一。这正说明《诗经》是经过一加工的。”郭先生的愈见非常正确。为什么呢?因为古书中记载的逸诗,多半是短句,如《左传·昭公十二年》的《祈招》:“祈招之倍倍,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而无醉饱之心。”再看陈第的《毛诗古音考》及江有浩的《诗经韵读》二书,足够证明《诗经》的用韵完全是统一的,不带地域彩。但是加工者是谁?先秦史传没有直接确实的记载,

无法证实。我们只能从诗歌的保存者和诗歌和乐舞的关系这两点去探索,认为对诗歌行整理和加工的还是以太师和乐工们为最有可能。《国语·鲁语下》:“正考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正考秋朱国的大夫,商之名颂,即《诗经》中的《商颂》(现在只存五篇),有人解释校为“校对”,就是正考觉得保存在宋国的商颂,可能有错字或残缺,到太师处去校对一下,或者到太师处校正乐调。有人解释校为“效”,效是献的意思。这说明正考自己作了十二篇《商颂》献给周太师。不管如何解释,都够证明周太师是当时诗歌的保存者。《左传·鲁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故事。他为什么统称风、雅、颂为“周乐”呢?因为每篇诗歌都有乐调,是由周太师乐、保管的。《礼记·王制》的“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记载行人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乐”。可见太师确是掌管当时诗乐的王官。《周礼·官》有“太师六诗”,大司乐“以乐语国子”的话,可见乐官不但是诗歌掌管者,而且还要承担学诗乐的工作。从上看来,太师和乐工们可能就是诗

歌的整理和加工者,其中包括民间歌谣、文人创作以及庙堂乐章。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对此作过一番总结的解释,他说:“秋时,各国都养一班乐工,象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太师。各国使巨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算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大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来的《诗经》了。”他的解释,虽《诗经》成书的历史情况,但不够全面。朱先生只说各国的太师和乐工是搜集和保存诗歌的专员,而忘记提周王朝的太师和乐工,他们是《诗经》和周乐的编订和保存的主要人物。高亨先生在《诗经选注》中说:“周王朝的领主为了充实

音乐,为了祭祀鬼神,为了夸耀功业或别种目的,作成诗歌,给乐官。《周颂》里应该有些诗篇是出于这个来源。第二,王朝乐官为了给领主务,尽到他的责任,留心搜集诗歌,《小雅》、《大雅》及《王风》里应该有些诗篇是出于这个来源。第三,诸侯各有乐官,掌管他本国的诗歌,诸侯为了尊重王朝,换音乐,派人把乐歌献给王朝。《王风》外的十四国风及《鲁颂》、《商颂》里,应该有些诗篇出于这个来源。……通过上述的三个来源,诗歌集中在周王朝乐官的手里,并逐渐地增加起来,堑候经过五百多年乐官们的编选,才算完成了这部书的编辑工作。”高先生据古书关于乐官的记载,叙述《诗经》编订成书的过程,突出周王朝乐宫的主导作用,是符当时历史情祝的。我以为《诗经》中的民歌,是王官到民间采来的。贵族文人的创作和祭祀燕飨乐歌,是公卿列士献的,保存于官府,都是由太师所掌管。到了秋时代,诸侯间际频繁,一般外家为了锻炼自己的才,加强他们外的辞令,常常引用诗歌的章句,来表达本国或自己的度和希望,使其语言蓄婉转而又美丽,形成当时上

层人物学诗的风气,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周诗可能即在秋士大夫训练才的普遍要下,乐官不断地加工乐,逐渐地结成了一本科书。《左传》和《国语》是秋时代最可靠的史料,据人统计,《左传》中引诗的句子,约有二百五十条,百分之九十五的诗都见于《诗经》,可见秋时已有固定的本了。

五 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上面说过,《诗经》原来的分类,是古代乐师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按诗歌的声调划分的。我们现在为了于分析,依据诗的内容,参照解放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的一般意见,将三百篇分为下列八类:一 劳生产的诗歌《诗经》里反映劳生产的诗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劳人民在耕作渔猎中直接的歌唱,或表示劳的偷,如《芣苢》;或表现被剥削的苦,如《七月》。它们倾向鲜明,总是站在当时劳人民的立场上,倾诉他们真实的思想、悄、愿望和要。另一种情况,是统治阶级利用、

窜改民歌,作为自己的歌唱,如《载芟》、《良耜》等。它们的倾向也不问可知,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把农民辛劳所创造的财富,说成统治者祖先的功劳,并希望农民更加致于生产,以让他们剥削到更多的东西。《豳风·七月》错综复杂地叙述了豳地农民一年四季无休止的劳过程和劳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各个季节的物候化,是一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织着的周民劳生活的图画。七月流火, 七月火星向西方,九月授。 九月缝女工忙。一之觱发, 冬月北风辟拍吹,二之栗烈, 腊月寒气骨凉。无无褐, 簇熙都没有,何以卒岁。 怎样过冬心悲伤!三之于耜, 正月赶修农,四之举趾。 二月大伙下田忙。同我子, 约我老姿和孩子,馌彼南亩, 饭南盲扶扶向,田畯至喜。 田官老爷喜洋洋。

…………农民们将自己一年从事劳的项目,悲惨的生活境遇,磋叹伤的情绪,作了分月的、铺叙的、对比的描绘。种田、蚕桑、漬、织染、制、打猎、酿酒、修建屋、藏冰等工作,都由农民负担。《汉书·食货志》叙述那时女工生活说:“冬民既入,人同巷,相从夜织,女工一月得四十五。”这就是说,女每要工作十八小时,男子更可想而知了。他们养活了领主,养活了当时全社会人,但劳者不获。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在凛烈的寒冬里,是“无无褐,何以卒岁。”吃的是一些苦菜葫芦,住的破烂的茅屋,四面透风,老鼠横行。女们还要被公子们劫虏侮;农夫们还要为豳公祝寿,被迫高呼“万寿无疆”。可见,《七月》诗的主题,是反映当时农民的劳负担和被剥削迫的悄况。它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反映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这种对抗的矛盾,是绝对不能调和的。但是在诗中为什么充了悲叹情绪,而没有对剥削者直接的斥责、愤怒的爆发呢?《七月》诗产生于

西周初年,由于田制的改革,那时的政权还相当巩固,阶级矛盾还没有尖锐到爆发成为起义的程度。所以这诗末章,叙述到了一年终了,领主还假惺惺地一些农民到公堂上一起喝酒,举觞向豳公祝寿,祝他“万寿无疆”,让他们永远剥削下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阶级社会里的劳人民,不但受统治阶级物质上的剥削,而且还要受到精神上的统治。《周南·芣苢》再现了活泼愉、健康美丽的古代劳冻讣女的形象。她们三五成群地在平原旷上,兴高采烈、载歌载舞地采取芣苢。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精确地适应着采取芣苢劳的节奏和韵律的。文艺和劳的密切关系,可以从这首诗得到证明。采采芣苢, 车子哟采呀采,薄言采之。 决点把它采些来。采采芣苢, 车子哟采呀采,薄言有之。 决点把它采得来。采采芣苢, 车子哟采呀采,薄言掇之。 点把它拾起来。

采采芣苢, 车子哟采呀采,薄言捋之。 点把它抹下来。采采芣苢, 车子哟采呀采,薄言袺之。 点把它揣起来。采采芣苢, 车子哟采呀采,薄言撷之。 点把它兜回来。这首诗从劳的发展过程,表现了心理的发展过程。不断的采取,伴随着不断的歌唱,越采越多,越采越有,越唱越高兴。语言的反复,篇章的重叠,表现了这些劳冻讣女们对劳的热。劳过程的次序是这样的:最初是发同伴们去采,到了目的地,是先拾取地上的,再抒取枝上的,先用手拿着襟去兜,来越采越多,就把襟结在带间了。心理过程与劳过程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这首诗歌的特点。但诗句比较简单,每章只换两个字,还保存着原始劳诗歌的形。方玉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风和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

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焉。”他对这首诗的评语,是比较确切的。狩猎是周代人民劳的一个项目,《诗经》里反映当时人民狩猎生活的,有《周南》的《騶虞》和《齐风》的《还》(古与“旋”通)。《騶虞》是写人民在地里打猪打椰受的诗。《还》是写两位猎手在打完狼相遇于峱山,彼此称赞击手艺巧的诗。《秦风》的《驷驖》,《郑风》的《大叔于田》两首诗,都是赞美贵族善猎者。秦公打猎有车马和随从者的排场,打完猎之,又到北园去休息游。《大叔于田》是描绘大叔箭、驾车、搏虎、逐的壮勇,猎候太度的从容。他们都是以狩猎为游戏之一,和人民歌唱自己劳生活的诗篇,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诗经》民歌里全面反映农业生产劳的诗歌很少,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当时的农一年到头忙着耕种役……哪里还有心肠来对他们的农业生产作正面的全面的描写与歌咏。”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的素材是由劳派生的;难因为忙

(1 / 5)
诗经漫话

诗经漫话

作者:程俊英 类型:免费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